商南泉茗的基本介紹
該茶最初叫“毛尖”后定名“泉水清”茶,1987年6月14日中國茶葉研究所對“泉水清”茶的審評鑒定意見中指出,該茶外形細嫩顯毫,具有嫩栗香、滋味鮮醇、葉底黃綠明亮,屬半烘半炒的高檔優(yōu)質綠茶,建議將原名改為“商南泉茗”。
營養(yǎng)價值
經過現(xiàn)代科學的分離和鑒定,茶葉中含有機化學成分達四百種,無機礦物元素達四十多種。茶葉中的有機化學成分和無機礦物元素含有許多營養(yǎng)成分和藥效成分。有機化學成分主要有:茶多酚類、植物堿、蛋白質、氨基酸、維生素、果膠素、有機酸、脂多糖、糖類、酶類、色素等。
產品特點
商南泉茗茶外形細嫩顯毫,具有嫩栗香、滋味鮮醇、葉底黃綠明亮,屬半烘半炒的高檔優(yōu)質綠茶。
歷史民俗
“茶香溢商洛‘泉茗’先為佳?!?/p>
陜西商南泉茗榮獲陜省優(yōu)質產品稱號,與省內名茶“漢水銀棱”、“秦巴霧毫”、“紫陽毛尖”齊名,成為商洛一枝奇葩。商南縣是新茶區(qū),是陜西省茶業(yè)基地縣。該縣從1962年開始引種茶樹。引進的茶葉品種系列有紫陽茶系列、安徽茶系列和江西浙江茶系列,歷經16個春秋,不斷發(fā)展,現(xiàn)全縣有茶園3730公 頃,鄉(xiāng)、鎮(zhèn)茶場50個,年產茶葉421噸。茶園畝產17.5公斤,高于 全省茶葉平均畝產13.75公斤。
商南泉茗的制作方法
嚴格選料
要求各級鮮葉的標準為一芽一葉初展至一芽二葉初展,單片葉不得超過5%,碎葉、魚葉和紫芽種葉,特別是老葉要注意揀剔去掉,嚴禁帶有“馬蹄子”和各類夾雜物。不采雨水葉,露水葉,病蟲葉,采摘鮮葉時一律要求用竹籃盛裝,隨采隨放入籃中,不能在手中緊握,竹籃的鮮葉不得用力壓實,要及時交到場部。
適度攤放
適度攤放是保證茶葉品質的需要,但時間最長不能超過12小時,否則將嚴重影響質量。
1.鮮葉攤放要求場地及用具潔凈、陰涼、通風、避免陽光直射。
2.攤放厚度不超過15cm,且每隔兩小時用手輕輕翻動一次,攤放過程中嚴禁腳踏或受壓,以免造成損傷致使紅變。
3.按鮮葉質量和時間先后分別攤放,先采先制,要盡量避免雨水葉,一旦出現(xiàn)要薄攤勤翻,待表面水除去后,方可付制。
殺青
1.用6SST—30/40連續(xù)滾筒殺青機,每次利用殺青機作業(yè)前,必須較長時間的預熱滾筒確保吸收足夠熱源。避免每次投葉產生筒壁及筒體尾部粘葉現(xiàn)象。預熱必須啟動滾筒運轉,以防止筒體受熱變形。
2.當滾筒達到殺青溫度時,即滾筒內空氣溫度達到110℃—120℃左右時,才能投葉作業(yè)。
3.殺青時間的確定:將鮮葉或類似物質,從進料盤投入滾筒,測定排出滾筒的時間,可通過機架前端手輪絲桿機構改變滾筒傾角調控殺青時間長短,殺青時間根據不同名優(yōu)茶、鮮葉嫩度、水分多少確定,以殺青適度為準,一般春茶為2分鐘。
4.每批鮮葉投葉結束后,約經一半殺青時間內,應腳踏出葉端機架、使?jié)L筒急劇傾斜,快速排出殺青葉、防止焦葉、爆點。
清風
用簸箕接到殺青葉后,迅速簸揚十余次,使葉間溫度和蒸氣散發(fā),揚除碎片碎末,以免造成葉色變黃,香氣和滋味爽度下降,同時安排專人揀剔老葉及夾雜物
初炒
主要目的一是可彌補殺青不足,不勻;二是散發(fā)水分,因此鍋溫應先高后低,由100℃左右逐步降至80℃,操作上前期同殺青,悶炒與抖炒相結合。但很快改為抖炒。炒至三成干即葉色變暗,粘性變小,手握成團,拋之即散時即可做形起毫。
做形起毫
1.做形
此時鍋溫掌握在70℃左右,方法是:待茶柸受熱均勻后,雙手將茶捧在手心中,運用掌力,沿順時針方向轉搓揉、不斷抖散茶塊,不斷換葉,并隨著水分的散失,不斷加大用力(由輕到重)。約經10—12分鐘條索緊結,茶條開始變硬時便開始搓團。
2.搓團的主要目的是使緊結的茶條變彎曲,近似螺形,其方法是將葉子攏在兩手中心,五指稍并攏,始終沿順時針方向搓揉四、五次成一團放入鍋中,讓其定型,再搓第二團(一鍋分三、四團)。搓完后一道解散,抖開散發(fā)水分,再搓再解塊,約經五分鐘便進入起毫。
3.此時鍋溫應穩(wěn)定在60—70℃手勢基本與搓團相同,利用掌力使茶葉間相互摩擦,隨著茶葉不斷干操,用力則應逐步減小,待茶條緊結彎曲,有刺手感時即可出鍋。
揀剔去末
出鍋后的茶葉應首先簸揚去掉碎末,然后稍作攤放,使葉內水分分布均勻,便于干燥一致,在攤放的同時,必須安排專人揀凈老葉、花蕾“馬蹄子 ”等雜物。
烘焙
選用6CHP—60三斗烘焙機,溫度計指針穩(wěn)定在100—110℃熱風溫度60—70℃翻動動作盡量輕、勤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