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陂泥塑的基本介紹
黃陂泥塑,湖北武漢漢族傳統(tǒng)手工藝品,武漢市黃陂區(qū)是中國的泥塑之鄉(xiāng),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。黃陂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“黃陂泥塑”的發(fā)源地,依托“泥塑之鄉(xiāng)”美譽而聞名遐邇。木蘭云霧山有黃陂泥塑博物館。黃陂農民泥塑運動是1970年代除了《收租院》之外,在中國最有影響的雕塑事件。它最輝煌的時候是1977年曾經(jīng)和重慶工人雕塑一起,進入到中國美術館展出,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巡回展覽。明清時期,湖北黃陂、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,匠人們制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,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(chǎn)生的傳統(tǒng)基礎。黃陂人傅中望、項金國、陳育村等人現(xiàn)在都成了當代中國著名的雕塑家。
歷史民俗
據(jù)史載:“先有上古,后有歸元”,所謂“上古”,即指黃陂區(qū)泡桐境內礦山巔峰之寺廟。明清時香火旺盛,建有九宮十八殿,分為下古寺、竹林寺、大土閣,其供奉的佛像群塑均為泡桐前輩泥塑藝人所作。
聞名于世的漢陽歸元寺五百羅漢于清道光、光緒年間兩次塑修,出自黃陂王氏父子之手。據(jù)傳說,五百羅漢中,第四百三十尊和第五百尊即為王氏父子面目的自塑像,父像一手擎日,子像一手托月。
黃陂至今是中國雕塑之鄉(xiāng),有悠久的泥塑歷史傳統(tǒng),技藝朔熟,藝人輩出。據(jù)《歸元叢林羅漢碑記》,歸元寺的五百羅漢,是以南岳衡山祝圣寺的五百羅漢石刻拓本為依據(jù),進行加工提煉,創(chuàng)造而成的。工藝上采用“脫胎漆塑”,又稱“金身托沙塑像”。先用泥胎塑成模型,然后用葛布生漆逐層沾貼套塑,稱為漆布空塑,最后飾以金粉。它的特點是抗潮濕,
防蟲蛀,經(jīng)久不變。兩百年間羅漢堂幾次受水災侵襲,羅漢滿堂漂,但水退后羅漢仍完好無損,可見雕塑工藝之高超。
黃陂區(qū)泥塑工藝廠制作的《七品芝麻官》、《八仙過?!?、《金童玉女》和《莉娜小姐》等,形象生動,妙趣橫生,逗人喜愛。他們的產(chǎn)品不僅在國內暢銷,而且遠銷到英國、法國、意大利、新加坡等國。黃陂區(qū)泡桐店鎮(zhèn)是著名的泥塑之鄉(xiāng),農民泥塑大放異彩,小型多樣,造型富有泥土氣息,既有嚴肅端莊的人物,又有滑稽詼諧的變型漫塑,從木蘭將軍到紅樓仕女,從中國的神話人物哪吒到西方的著名藝術大師卓別林等,都塑造得栩栩如生。老藝人戴和清曾為來訪的外賓當場塑像,在國外傳為佳話。泡桐的泥塑曾到美國俄亥俄州展出,受到歡迎。
泥塑廠停產(chǎn)后,200多名身懷絕技的藝人開始走四方。在泥塑之鄉(xiāng)的熏陶和培養(yǎng)下,他們似火種一樣,將黃陂泥塑在更廣闊的天地里發(fā)揚光大。一部分藝人離開泡桐后,在黃陂、武漢辦起了80余家個體泥塑模具廠,這些小民營企業(yè)的產(chǎn)品行銷各地,走向海外。更多的藝人被聘請到浙江、江蘇、福建、廣東等地,在傳統(tǒng)泥塑膏型工藝技術的基礎上,向水泥、玻璃鋼、銅塑發(fā)展,在這些企業(yè)中,注冊資金在千萬以上的比比皆是,資產(chǎn)過億的也不在少數(shù)。近十年的時間里,走出泥塑之鄉(xiāng)泡桐的藝人們又培養(yǎng)了一批又一批的傳人。曾經(jīng)的“下九流”手藝,如今制作出精美的房屋石膏裝飾,繪畫浮雕,大型雕塑,裝點著一座座樓宇和崛起的城市。有關人士估算,以黃陂泡桐藝人為技術核心,支撐起來的數(shù)家雕塑、建材企業(yè),有著不下200億的資產(chǎn)。
獲獎榮譽
被作為省級“非遺”進行保護的黃陂泥塑曾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聞名全國。
雕塑家、省美術館傅中望館長說:“黃陂泥塑不僅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群眾性文藝品牌,也孕育了一批藝術家的成長,我當年作為知青下放黃陂時,也得益于黃陂泥塑的啟蒙和滋養(yǎng)。”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