葫蘆雞的基本介紹
葫蘆雞是陜西西安市漢族傳統(tǒng)名菜,始于唐代。葫蘆雞的制作分清煮、蒸籠、油炸三道工序。制作時先放在清水中漂洗,除凈血污,煮時用麻絲將雞捆好,以保持雞的整形,待鍋內(nèi)涼水燒沸,投入雞,煮半小時取出,盛—盆內(nèi),添入作料,入籠蒸透。油炸時,將菜籽油燒八成熱投入蒸好的整雞,用手勺撥動,至雞是金黃色時,用漏勺撈出,瀝油,隨即盛盤中,上桌時另帶小蝶花椒鹽佐食。
營養(yǎng)價值
雞肉和牛肉、豬肉比較,其蛋白質(zhì)的質(zhì)量較高,脂肪含量較低。此外,雞肉蛋白質(zhì)中富含全部必需氨基酸,其含量與蛋、乳中的氨基酸譜式極為相似,因此為優(yōu)質(zhì)的蛋白質(zhì)來源。
雞肉的蛋白質(zhì)含量根據(jù)部位、帶皮和不帶皮是有差別的,從高到低的大致排列順序為去皮的雞肉、胸脯肉、大腿肉。去皮雞肉和其他肉類相比較,具有低熱量的特點。但是,皮部分存在大量的脂類物質(zhì),所以絕對不能把帶皮的雞肉稱做低熱量食品。
每100克去皮雞肉中含有24克蛋白質(zhì)、0.7克脂類物質(zhì),是幾乎不含脂肪的高蛋白食品。
雞肉也是磷、鐵、銅與鋅的良好來源,并且富含維生素B12、維生素B6、維生素A、維生素D、維生素K等。
雞肉的脂類物質(zhì)和牛肉、豬肉比較,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酸—油酸(單不飽和脂肪酸)和亞油酸(多不飽和脂肪酸),能夠降低對人體健康不利的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。
產(chǎn)品特點
色澤金紅,皮酥肉嫩,香爛味醇,筷到骨脫。
歷史民俗
相傳,葫蘆雞始于唐玄宗禮部尚書韋的官廚。韋氏用菜極為講究,窮奢極欲,命家廚烹制酥嫩的雞肉,第一位廚師先炸后煮,韋氏嫌肉質(zhì)太老,便重罰鞭打;第二位廚師先煮后炸,這樣做出來的雞著實美味,但韋氏嫌雞肉不成形,不好看,竟將廚子活活打死;第三位廚師吸取了前兩位廚師的經(jīng)驗教訓(xùn),把雞捆扎起來,然后先煮后炸。這樣做出來的雞肉不但香醇酥嫩而且形似葫蘆,后人便將其稱之為“葫蘆雞”。
葫蘆雞的制作方法
葫蘆雞的傳統(tǒng)選料,是用西安城南三爻村的“倭倭”雞。這種雞飼養(yǎng)一年,凈重一公斤左右,肉質(zhì)鮮嫩。制作時,經(jīng)過三道基本工序,即先清煮,后籠蒸,再油炸。蒸時將煮過的雞放人盆內(nèi),加醬油、精鹽、蔥姜、八角、桂皮、料酒,再添些肉湯,入籠蒸熟。油炸技術(shù)要求嚴,菜油燒八成熟,將整雞投入油鍋,用手勺輕輕撥動,炸約半分鐘,至雞成金黃色,立即用鐵笊籬撈出淋凈,隨即放人菜盤上桌。另帶一碟花椒鹽佐食。
